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对右玉精神的六次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稳步复苏、加速回升、增收提效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1—4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1.8个和0.5个百分点,比1—3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分县市区看,全部县市区均为正增长,增幅从高到低依次为,平鲁区(7%)、山阴县(6.6%)、怀仁市(5.1%)、朔城区(3.7%)、应县(2.5%)、右玉县(1.4%)。
工业: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5个和2.1个百分点,比1—11月份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分县市区看,全部县市区均为正增长,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平鲁区(11.7%)、山阴县(10.9%)、应县(6.5%)、朔城区(6%)、怀仁市(5.6%)、右玉县(3.8%)。
对外贸易:1—12月份,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7.8亿元,同比下降3.3%,其中,进口完成4.5亿元,同比增长0.4%;出口完成3.4亿元,下降7.7%。
财 政:1—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5亿元,同比下降2.99%。分县市区看,除朔城区和应县增长外,其余县市区均为负增长,增幅从高到低依次为,应县(3%)、朔城区(0.6%)、怀仁市(-1.2%)、右玉县(-4.2%)、平鲁区(-12%)、山阴县(-17.9%)。
1—12月份,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97.2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9.3%,教育支出增长5.7%,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7%,节能环保支出下降4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4.2%,农林水事务支出下降0.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速相差4.9个百分点。分县市区看,除朔城区和应县增长外,其余县市区均为负增长,增速从高到低依次为, 朔城区(21.4%)、应县(6.5%)、右玉县(-2.8%)、怀仁市(-2.99%)、平鲁区(-4.1%)、山阴县(-6.6%)。
物价:1—12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6.2%,衣着类上涨3.9%,居住类上涨0.9%,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5%,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9.9%,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下降1.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2.9%。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7%。
居民收入:1—4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87元,同比增长4%,比前三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2元,同比增长7.4%,比前三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
先行指标:1—12月份,全社会用电量126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2亿千瓦时,增长7.8%。其中工业用电量101.7亿千瓦时,同比增加9亿千瓦时,增长9.7%。 “2+7+N”现代产业体系:1—12月份,全市煤炭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投资下降6.4%;火电产业增加值增长20.7%,投资下降87.9%;高端陶瓷产业增加值增长5.7%,投资增长17.3%;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6.2%,投资增长3.2%;碳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增长55.9%;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增长19.6%,投资增长99.1%;草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0.1%,投资增长74.6%;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下降33.3%;现代服务产业投资下降45.8%。
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中尽显韧性,进中展现活力,新型动能逆势成长,三次产业平稳运行,质量效益显着提升。实现总量突破。地区生产总值再次突破千亿大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应对风险挑战的韧性进一步增强。创新调控方式。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六稳”、促“六保”,及时出台一系列对冲政策,推动经济稳定恢复。促进结构优化。牢牢把住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顺势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发展,引导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助企纾困力度,通过“实打实”的减税降费让利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企业解难题、添动力,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增强;畅通供需循环。针对复工复产、复商复市过程中遇到的循环“梗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有效改善了经济循环。12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从年初的大幅下降92.6%收窄至全年下降30%。
——从产业发展看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运行。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提质增效效果显着。1—4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7.1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3位),其中农业产值67.4亿元,增长1.99%;林业产值7.7亿元,下降42.2%;牧业产值53.7亿元,增长23.6%;渔业产值969万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1亿元,增长4%。第一产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3位)。
二是工业经济彰显主力。年初受疫情影响,企业停产较多,工业低位开局,但随着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生产经营秩序稳步恢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实现了逐月回升、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效益改善的预期目标。从八月份开始,全市工业经济累计增速在全省稳居榜首,全年增速创今年新高。
传统产业提升巩固。1—12月份,全市煤电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89.1%,增加值同比增长7.7%,拉动工业经济增长6.9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占比77.6%,拉动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电力占比11.5%,拉动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1—12月份,重工业在煤炭、电力等行业的带动下,增加值同比增长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6.5%;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出全市工业1.7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
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超半数以上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4种监测的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8种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3%,其中增速较快的有乳制品增长11%,水泥增长8.1%,石灰石增长39.7%,瓷土增长1.8倍。
微型企业发展迅猛。1—12月,全市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中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小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分别比大中小型企业高出13.5个、15.1%个和19.7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高出15.4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年内转正。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4%,住宿和餐饮业下降9.7%,金融业增长7.1%,房地产业增长3.8%,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分别增长1%和-1.7%。
1—12月44家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48.97%,同比增长7.3%。
——从对内需求看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突出产业转型重点,进一步加强开发区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是项目投资大幅增加。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36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66个,增长22.3%。计划投资1441.2亿元,增长6.1%。本年完成投资259.1亿元,增长20.8%, 拉动投资增长16.5个百分点;亿元以上项目248个,比上年 同期增加47个,增长23.4%,完成投资227.3亿元,增长21.7%,拉动投资增长16.3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44.1亿元,同比增长13.8%,拉动投资增长6.5百分点。
三是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9.3亿元,增长29.5%。其中住宅完成投资34.3亿元,增长31.9%。房屋施工面积为471.5万平方米,增长8.3%。房屋新开工面积221.8万平方米,增长82.5%,本年商 品房销售面积77.2万平方米,增长4.3%。本年商品房待售面积54.2万平方米,下降18.5%。2020年,全市商品房去库存周期为8个月,其中住宅为5个月,对照国家建议的商品住宅“去化周期12-18个月”的上下限,商品住宅库存明显不高。
四是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完成169.1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6.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8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28.1%,占民间投资的比重为21.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民间投资增长3.2%,占民间投资的比重为19.25%;房地产业民间投资增长28.4%,占民间投资的比重为22.3%。
消费复苏态势逐步巩固。复工复产企业持续增多,稳经济促消费政策效应日渐显现,全年累计发放消费券3024万元,市场向好因素不断增加,社会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市场复苏态势不断巩固。
一是乡村消费好于城镇。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0.9亿元,同比下降3.2%,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7.6亿元,同比下降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1.5个百分点。
二是零售餐饮降幅收窄。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259.6亿元,同比下降2.6%,比1-3季度降幅收窄5.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降幅收窄13.4个百分点;实现餐饮收入38.9亿元,同比下降4.2%,比1-3季度降幅收窄6.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降幅收窄13.5个百分点。
三是限上零售快速回升。从类值来看,1—12月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65.3亿元,同比下降0.6%,比1—2月份回升32.6个百分点,类值表中统计的18个行业有7个实现了正增长,比1—2月份增加了6个行业。
——从质量效益看
一是居民收入、经济增速同步增长。1—4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6元,增长5.3%,高出地区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二是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5亿元,同比下降2.9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66.7亿元,下降12.9%;非税收入完成22.8亿元,增长45%。
三是企业效益降幅明显收窄。1—1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43.3亿元,下降19.2%,比年初收窄4.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9.6亿元,下降33.2%,比年初收窄12.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由去年同期的21亿元下降 为18.9亿元,下降10.1%。分行业看,煤炭行业实现利润40.3亿元,下降43.8%,比年初收窄3.5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实现利润13.3亿元,增长15%;非金属矿采选业实现净利润1737万元;农副食品实现利润3893万元,增长5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1.6亿元,增长31%;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9565万元,增长28.8%;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3798万元,增长2.4倍;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11.2%。
四是贷款支持经济有力有效。提升货币信贷政策引导力,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支持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持续增强。截止12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67.4亿元,较年初增加183.9亿元,增长10.9%,增速 居全省第六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015.6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较年初增加154亿元,增长17.9%,增速居全省首位。再贷款货币政策效果明显。年末再贷款余额35.6亿元,较年初增加20亿元,增幅达128.6%。同时,建立小微企业票据再贴现绿色通道,在额度范围内对符合支持对象的票据随到随贴,累计投放再贴现1亿元。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近1800户,支持中小微企业5000多户。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41亿元,较年初净增35.5亿元。
——从产业结构看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二产业持续提升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1亿元,增长4.2%,拉动全市经济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40.4亿元,增长7.6%,拉动全市经济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96亿元,增长1.5%,拉动全市经济0.8个百分点。 GDP内部三次产业构成由去年同期的5.7:39.8 :54.5演化为5.8:40.0 :54.2,第一产业提高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市的比重与其他市相比较排第三位。
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4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3.2亿元,同比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4.7亿元,同比增长0.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7.7:46.6:45.5变化为现在的10.5:47.8:41.7。
——从需求结构看
一是消费升级特征明显。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由满足吃穿住的传统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大众消费已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智能型、健康环保型转变。1—12月份,化妆品类增长11.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8%,增速均达两位数,书报杂志类增长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2%,增速明显高于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二是有效投入加快扩张。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39.0亿元,增长37.1%,增幅较上半年提高41.1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全市投资额的比重为13.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91.3%,非金属矿制品业增长47.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1%,高出全市投资17.5个百分点,高出工业投资14.3个百分点。转型投资项目318个,同比增加71个,完成投资165.9亿元,增长9.5%,其中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53亿元,增长19%。
三是产业投资稳步推进。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82.3亿元,增长18.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0.9%,超省定目标(57.4)3.5个百分点。涉及产业类项目个数为434个,比上年增加58个,同比增长15.5。
——从新产业新动能看
着力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新的经济增长点稳固成长。
先进制造业支撑明显。1—12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5.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2.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0.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6%,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为0.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6.2%,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同比增长19.6%,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0.7%。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1—12月份,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0.98%,比去年同期提高0.78个百分点,分别增长7.1%和3.8%,比第三产业增速高出5.6个和2.3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持续稳步向好发展。1—12月份,全市电信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0.4亿元,收入占到全市规上服务业总量的30%,同比增长6.1%,比11月累计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
——从区域发展看
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投资完成98.2亿元,同比增长34.4%,增幅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23.8个百分点。项目个数为183个,占全市项目个数的比重为24.7%。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投资完成59.4亿元,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1.2%,同比增长39%,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6.2百分点。
全市各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快于全市0.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29.2%,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在新的一年里,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主办单位:在哪个应用商店能下载365_英国365下载_bat365软件下载统计局 | 联系电话:0349—6188070 | 网站地图
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14060202000038 网站标识码14060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