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
(征求意见稿)
平安中国建设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程,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安全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深入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编制《“十三五”平安中国建设规划》,以指导“十三五”期间科学有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一、规划基础
平安中国战略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平安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谋划,树立大平安理念,不断拓展内容、健全机制,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一)坚持把维护政治政权安全放在首位,社会政治大局更加安定团结。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统筹运用各种资源,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各项机制,坚决遏制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分裂破坏活动,有力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为导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注重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多方筹集资源,主动开展工作,推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一是预警预防能力明显提升。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充分发挥情报信息的先导性、预警性、引领性作用,加快建设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健全完善一体化运作的情报指挥机制,初步实现了警务保障模式由被动反应向主动预防的转变。二是打击犯罪能力明显提升。坚持以侦查破案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信息资源、集成专业手段、融合技术支撑,全面实施打击犯罪新机制,创新完善情报导侦模式,推动侦查破案从单一作战、粗放侦查向合成作战、精确打击转变,有效提升了打击犯罪能力。三是整体防控能力明显提升。积极适应社会治安新形势,在加快推进治安防控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常态高效的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村庄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控网和网络社会防控网等“六张网”为支撑,逐步形成和完善情报信息预警机制、警务实战指挥机制、实战勤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等“四项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社会面整体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
(三)坚持深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安全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筑牢安全生产防线,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着力化解事故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一是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政府监督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二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快整顿关闭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矿山、小化工等企业,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装备,强化了行业领域风险防控基础。三是基本形成了国家(区域)、骨干和基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提升了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四)坚持党政主导多方参与,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初步建立了党政主导、多元共治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以城乡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社区群团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的城乡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形成了专兼结合、量质并重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体系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新型城乡社区自治组织不断涌现,协商实践广泛开展,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更加健全。截至“十二五”末,全国共有31832个乡镇,7957个街道办事处。乡镇(街道)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党委领导、乡镇(街道)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逐步健全。二是乡镇(街道)与村(居)民委员会的权责边界得到初步理顺,推进了乡镇(街道)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机结合。初步健全了乡镇(街道)党委领导的民主协商机制,联系群团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三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显着加强。通过推进社区建设、防灾减灾、扶贫济困、福利慈善、卫生计生、残障康复、职工帮扶、婚姻家庭、社区矫正、禁毒戒毒、青少年事务等领域专业社会工作发展,重点为困难群体与特殊人群提供了关爱性、预防性、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截至“十二五”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突破50万人,其中有20.6万人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达到4600家。探索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四是社会组织数量大幅增长。截至“十二五”末,社会组织达到66.2万个,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扩大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进展明显,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现直接登记。
二、发展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受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影响,面临着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类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隐患大量增多,平安中国建设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一)社会治安防控承担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一是新型犯罪的侵害对象范围进一步加大。电信诈骗犯罪侵害群众的面广量大;涉众型经济犯罪导致大量受害者损失惨重;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犯罪严重威胁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二是传统犯罪在网络和新媒体的作用下危害进一步加大。三是原有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信息化水平制约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发展,现有信息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要求,内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和综合应用不够难以适应信息化深度应用的要求,基础信息采集不能满足治安防控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难以对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有效保障。
(二)防范事故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难度加大。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仍相对粗放,制约安全发展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体制机制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部分地区高危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采掘业和重化工等比重大,高危企业数量多,机械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事故成因日趋复杂,事故管控愈发困难。二是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早期建设的高层建筑、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城市燃气和输油管线、地下空间、人员聚集场所、生命线工程等领域和场所潜藏的安全风险难以发现、更难治理,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呈诱因多样化、类型复合化、波及范围扩大化和社会影响持久化等特征。三是当前我国事故总量仍然偏大,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三)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亟待完善。一是政府公共服务向城乡社区延伸不够,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不强。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到位,社会力量参与仍不充分,村、社区行政负担日益加重,制约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社会分层加剧,特别是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外来人口和社会力量参与渠道不宽,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需求差异较大,群众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与参与渠道单一、基层工作力量不足、服务水平低下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二是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相对落后。居委会组织法已经运行25年,新修订的村委会组织法于2010年颁布实施后,部分省份没有及时配套制定、修订相应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一些地方集体财务管理混乱,集体资产非正常流失,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个别地方村务公开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手段落后,民主监督流于形式,存在村务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现象。乡镇(街道)社会治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诉求表达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还很突出,政府与社会还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社会活动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社会组织工作中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等问题,从整体上看,社会组织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亟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元。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动,人口跨地域、跨城乡、跨行业流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家庭结构深刻变动,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类型多样化、家庭内部关系平等化、外部关系网络化、婚姻关系稳定性弱化的趋势更加显着;社会组织结构深刻变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就业结构深刻变动,劳动力在产业、行业、岗位等方面的配置不断改变,产生了大量“体制外人员”;阶层结构深刻变动,在中产阶层的比例不断扩大的同时,新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群众也日益增多。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在对经济建设产生巨大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新型的社会问题,人民群众的精神关爱、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需求快速增长,对传统公共服务提出了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持改革创新,瞄准平安短板,聚焦基础建设,持续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能力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谋划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记使命、忠实履职,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科技创新,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符合平安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平安中国建设创新发展。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于解决平安中国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平安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准确把握平安中国建设发展趋势,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思路、任务和举措,持续提升平安中国建设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将平安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来统筹谋划,不断拓展内容,健全机制,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突出扞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稳定、维护生产安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保障能力等重点,推动平安中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整合资源,集约高效。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引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良性互动的局面,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实现平安中国建设集约高效发展。
(三)发展目标
——扞卫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健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机制,有力打击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分裂破坏活动。坚决遏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蔓延势头,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保持社会治安大局持续稳定。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格局,健全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提升“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执法公信力明显提高,暴力犯罪得到有效遏制,多发性案件和公共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范,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努力营造社会安全生产环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切实降低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全面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构建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完善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相互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社会参与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社会化服务需求。
四、主要任务
(一)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1、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着力形成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合力。围绕提升合成战斗力主线,着力解决条块分割、力量分散问题。强化基础信息采集、推动大数据汇集应用和强化情报综合研判,提升情报预警功能。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提升实战应用效能。加强专业化指挥力量建设、加强扁平化指挥机制建设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指挥处置功能。推动重点部位联动防控、重大风险联动稳控和重要领域联动管控,提升联动调节能力。
2、注重协同性、实效性,着力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效率。坚持以警务实战化为牵引,强化各部门、警种和各种资源、手段之间的统筹整合,着力构建高度协同、高效运转的警务运行机制。科学部署街面警力、强化视频巡控和广泛开展平安守护,要以完善固化巡逻防控“四个机制”为抓手,大力推进巡逻勤务机制规范化,着力构建情指巡一体化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社会面整体防控能力。完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推行跨警种合成作战模式和深化国际警务合作,推进警务合作常态化。
3、注重基础性、源头性,着力增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活力。加强各项基础性、源头性工作,使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地生根。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推进以准确唯一的公民身份信息促进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建设。探索建立违法犯罪记录与社会信用挂钩制度。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人口服务管理质量建设。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关爱帮扶。加强基础性平台建设。继续深入推进网格化建设。加强公安派出所基层所队实战能力建设。加强边防基础设施、管控手段、装备配备等各项建设。全面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和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健全火灾隐患常态化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分级治理机制,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
(二)构建完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防控体系
1、营造安全生产齐抓共管格局。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边界和范围。加大安全生产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中的权重,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在项目核准、政府供应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治力度,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通报、移送、受理、立案、办案和评价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
2、排查管控引发社会稳定的事故潜在风险。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和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城市运行安全等行业领域隐患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对人员多、空间大的作业场所实施空间物理隔离。推动矿山、金属冶炼等高危企业建设在线监测监控、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等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烟花爆竹等企业建设全过程信息化追溯体系。突出作业场所高危粉尘和高毒物质危害预防和控制,控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实施全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和企业产业工人安全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社会公众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及技能。
3、推动区域安全稳定发展。将安全生产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从源头上严格安全准入把关,落实安全保障条件。实施城市安全风险源普查,加速城区内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搬迁。严格审批管控人员集中的大型经营性活动。推动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重大危险源监测、隐患排查、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预警监控能力。建设国家、区域和地方互联互通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预警及指挥系统,强化各级应急救援机构与事故现场的远程通信指挥保障。建立京津冀、环渤海、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陆上丝绸之路等地区应急救援资源共享及联合处置机制。
(三)构筑全社会合作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
1、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推进乡镇治理的现代化。积极开展街道办事处工作条例的立法论证活动,推动街道治理法治化建设。以标准化建设为引领,加强街道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技术规范和街道全科政务服务规范,推动各地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标准统一的街道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不同信息系统间信息共享,积极推进街道服务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积极制定《街道协商工作示范规程》,完善街道社会治理体制,形成共治加自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2、深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全面深化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典型,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扩大多元主体参与。完善社区治理结构,推动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自治组织主导,社区各类主体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格局。大力推进社区减负增效,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优化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机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加强农村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照料、帮扶等服务。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加快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和全区域通办,推动信息平台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推行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制度,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有机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机制,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3、完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加快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联动服务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不断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综合治理的水平,健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作用,加强社区矫正、禁毒戒毒、青少年服务、精神卫生、救灾应急等领域社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治安防控、矛盾纠纷调解、扶贫济困、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民主。开展社会组织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健全社会组织统计制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人才政策、税收优惠等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扶持一批品牌性社会组织。创新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明确登记管理机关、行业管理部门、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职责,普遍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
4、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支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立法,提升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水平。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完善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深化社区建设、防灾减灾、扶贫济困、福利慈善、卫生计生、残障康复、职工帮扶、婚姻家庭、社区矫正、禁毒戒毒、青少年事务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145万人。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依托现有社区服务设施广泛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点,推进基层社区和相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任),加大社会治理和平安中国建设相关部门、相关单位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使用力度,重视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薪酬待遇和职业保障工作。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优化城乡和地区之间社会工作服务资源分布,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加快发展。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联动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完善社会服务、引导居民参与、调解基层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社区活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5、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加快志愿服务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招募注册、教育培训、记录管理、评价激励专项制度。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力争到2020年,注册志愿者占居民总数的比例达到13%,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20%。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依托和完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积极推进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提供线上线下的广阔平台。推动公民志愿服务记录作为优良信用指标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机制,完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协同服务机制,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探索志愿服务互助循环。鼓励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脱贫攻坚,构建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在扩大社会参与、润滑社会关系、增进社会文明中的积极作用。
五、重大项目
(一)改善治安基础设施、装备和信息化条件,为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1、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继续推进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建设。针对公安院校、交警营房、执法站和考试场、消防队站、禁毒场所、刑事技术实验室等基建需求,通过新建、迁建、扩建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实施,解决未达标项目缺口。有序开展公安警用装备应急物资仓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是继续推进公安派出所、公安检查站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公安监管场所建设。四是新增警务技能训练基地和警犬基地建设。重点加强省级和地市级警务技能训练基地的教学用房、管理用房、民警实战训练用房、室外训练场地,特别是反恐、特警、警航等各警种训练基地建设,满足民警业务实战训练需求。此外,着眼警犬基地面临的犬舍用房、教学科研用房缺口,加大省、地市、县三级警犬基地和警犬用房建设力度,满足警犬训练和使用需求。
2、装备建设。一是围绕常态实战需要,大幅提升侦查手段水平,提高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和执法办案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反恐防暴、应急处突、武器警械等装备研发和推广配备,构建系统完备、性能优良的反恐处突装备体系,切实增强公安机关反恐维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能力。三是按照法治公安建设要求,全面开展治安、交通、出入境、消防、警卫、信访、监管等社会管理服务装备体系建设,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四是适应队伍正规化建设要求,切实规范单警装备、被装装备、教育训练装备、制式警车和船艇、警用航空装备建设,构建满足执法需要、防护安全的单警执法装备体系,构建协同发展、性能先进、攻防兼备的覆盖陆域、水域、空域的立体化交通装备体系。
3、信息化建设。一是建设公安网络基础设施。二是建设公安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三是优化公安信息化应用架构。四是实施视频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工程。五是实施公安通信指挥系统工程。六是建设公安信息化安全保障技术体系。
(二)实施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工程
1、城市安全隐患风险排查治理工程。开展城市风险源普查,重点消除水、电、气、热、路和轨道交通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存在的风险隐患,完善消防、应急避难场所等基础设施。实施城市老旧电梯安全改造,对故障率高、运行状况差的住宅电梯进行全面更新、升级改造或停机大修。开展城市地下管线管网安全改造,对存在事故隐患的供热、燃气、电力、通信等地下管线管网进行维修、更换和升级改造。建立城市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体系,建设城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权威、畅通、规范、高效的预警信息发布。
2、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对现有近400万公里农村公路(含县道、乡道、村道)、220万公里乡道及以上行政等级公路开展安全隐患治理,重点消除客运班线集中、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重点路段安全隐患,全面提升公路安全水平。
3、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搬迁工程。推动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或商业聚集区等重点敏感区域、存在较大安全环保隐患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生产、仓储企业,搬迁至化工园区或关闭转产。
4、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指挥平台和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完善重点行业和区域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动指挥决策平台,配备现场移动指挥、远程数据传输、卫星通信接受等装备,实现基于网络的远程协同指挥和决策辅助功能。完善国家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布局,在高速铁路、轨道交通、海上油气田、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等新兴行业及国家战略领域建设一批应急救援队伍,新建一批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满足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人员和矿山应急救援指战员定期开展实训的需要。综合考虑矿业布局、矿山救援队伍分布和现有矿山医疗资源分布情况,依托大型矿区医院或地方卫生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国家矿山医疗救护队和科研支撑中心,完善矿山医疗救护体系。
5、“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示范工程。分别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选定若干个通过发展机械化、自动化实现安全生产的企业作为试点示范,宣传推广试点示范企业先进经验和做法,带动其他企业进行机械化、自动化改造。
6、安全生产科技支撑综合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安全生产科研院所优势资源,建设国家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城市安全、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科技支撑综合基地,筹建安全生产国家实验室,提升安全生产综合支撑保障能力。
7、安全文化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作品的创作,制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安全文化动漫、音频、视频等作品。完善安全生产宣教卫星平台,利用运用卫星传输手段,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实现全国无盲点覆盖。在部分城市和地区建设一批集事故警示教育、法规政策宣传、安全生产体验、自救互救模拟等功能为一体的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
(三)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工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健全市(地、州、盟)社区服务指导中心、区(县、市)社区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城乡社区服务站四级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网络,提升城乡社区尤其是农村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社区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及其相邻服务设施的共享程度。
2、城乡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的一站式受理、全人群覆盖、全口径集成、全区域通办。有效整合社区公共服务信息资源,推进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建设。
3、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服务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制度,建立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支撑,以其他社区服务从业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推进社区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央层面和省级层面开展示范性培训,分级组织城乡社区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确保每名社区服务人员每年至少培训1次。
4、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程。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支持;建设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积极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养老照护、公益慈善、促进和谐、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组织运作、活动场地、活动经费、人才队伍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其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
5、专业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一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社会关爱行动计划,支持农村和扶贫开发地区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社会关爱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的专业化水平。争取到2020年,每个农村社区至少有一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二是实施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社会工作服务支援计划,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力量有序参与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回应灾区群众的心理社会服务需求,促进恢复灾区生活生产秩序,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三是实施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服务示范项目,引导各地创新社区治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改善居民个人和家庭生活境况;培育和规范居民自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推动居民自助互助;协助居民参与社区公共生活和社区事务,加强社区居民能力建设,促进社区协商和社区发展。四是实施特殊困难人群社会支持计划,重点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失业人员、城市流动人口、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戒毒康复人员等特殊困难人群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其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生活扶助、资源链接、能力提升、行为矫治、危机干预、社会融入等关爱性、预防性、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协助其修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五是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推动各地街道(乡镇)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建设,扩大社会工作服务覆盖面。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确定200个示范地区、1000个示范单位和2000个示范社区。六是实施脱贫攻坚志愿服务行动,建立健全志愿扶贫动员机制、参与机制、管理机制,开展“扶贫攻坚”、“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志愿服务力量有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七是实施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工程,在城乡社区、社会服务机构广泛设立规范的志愿服务站点,提高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整合度,提高志愿服务体系整体运作效率。
六、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
建立和发挥平安中国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规划实施工作,及时通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主动参与、同步实施、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落实意见,督促和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各级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领导人是第一责任人,实行平安建设“一票否决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按期完成规划任务。
(二)强化法治引领,完善法规机制
强化法治对平安中国建设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落实平安中国建设规划。不断完善平安中国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实现保障人民权益与维护社会秩序相统一。不断完善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矛盾解决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平安建设。
(三)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保障
加强平安中国规划实施队伍建设,深化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强化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健全人员分类管理,规范辅助人员管理,开展教育训练要素工程建设。深化相关职业资格制度建设,提升职业保障水平,完善工资待遇制度、职业风险保障制度和健康保护制度。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保障水平
探索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保障体系,发挥政府资金在平安中国建设中的引导作用,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平安中国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平安中国建设的投入力度,把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并按规定减免相关规费。
主办单位:在哪个应用商店能下载365_英国365下载_bat365软件下载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在哪个应用商店能下载365_英国365下载_bat365软件下载人民政府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晋ICP备07500137号 晋公网安备14060202000030号